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
 > 走进额济纳 > 文化历史

额济纳居延遗址

额济纳居延遗址

居延遗址地处额济纳河流域,南起甘肃金塔毛目,北至额济纳旗策克,南北长250公里,东西宽60公里。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遗址,包括居延都尉辖下的殄北、甲渠和卅井三个侯官所属的烽燧、城障、塞墙遗址和肩水都尉治所下的广地塞、囊他塞得部分烽燧、塞墙遗址。1988年,居延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沿线有著名的居延城、破城子、大方城、小方城、肩水金关、双城子及烽燧、塞墙遗址200多处。

居延地区古城“若水流沙”,秦、汉时称“居延”。汉武帝元狩二年(公元前121年),派大将军霍去病率部进入居延。汉武帝元狩三年(公元前120年)和汉武帝太初三年(公元前102年),武帝分别派光禄勋徐自为和强弩都尉路博德在此修筑长城。汉宣帝本始元年(公元前73年)设置居延县,不仅筑城设防,还移民屯田、兴修水利、屯垦戍边。

额济纳居延遗址

居延地区自古就是内地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,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。魏晋、北周、唐元、西夏都曾在此设置治所。唐开元二十五年(公元737年),监察御史、著名诗人王维曾出使居延,写下名诗《使至塞上》。公元1270前后,马可·波罗也曾经来到居延。

1926年,中国和瑞典学者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,来到内蒙古、甘肃、新疆、宁夏等地进行综合考察,1930年四、五月间,瑞典学者佛克·贝格曼首先在居延长城烽燧遗址发掘出汉代木简。同年12月至1931年1月,贝格曼一行又在破城子甲渠侯官的城堡遗址发掘出汉简5200多枚,汉代遗物1230件。此后,在居延地区共陆续发掘汉简一万余枚,称为“居延汉简”。1972年至1976年,中国考察队又在居延地区全面、深入发掘,出土汉简近两万枚。

二十世纪这两次大规模发掘的居延汉简,其形成年代,上起西汉武帝元朔元年(公元前128年),下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(公元32年)。简牍内容涉及政治、军事、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,记录了秦汉时期的社会历史。因是日常实用文书,这些简牍书写随意自如,书法呈现出轻松直率之意。除“居延汉简”外,这里还出土了大量兵器、钱币、瓷器等文物。

额济纳居延遗址

居延遗址和居延汉简的发现,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。居延汉简其外形及内容,对研究汉代的文书档案制度、政治制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,与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、河南安阳甲骨档案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档案一起,被誉为二十世纪轰动世界的中国档案界“四大发现”。2001年3月,在由专家和媒体评选的“中国二十世纪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”中,居延汉代遗址和简牍的发现与发掘位列其中。


编辑:
信息来源:阿拉善额济纳旗人民政府网